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>行業動態
行業動態
時間:2021-01-25
來源:河南水利廳網站
瀏覽次數:次
櫛風沐雨,水潤中原。乘著祖國飛速發展的快車, 河南省水利事業蓬勃發展。 崇山險灘,田園曠野,氣貫長虹的水利工程如座座巍然屹立的豐碑,見證了河南水利的巨變。
“四水同治”落地生根,水利投資1 736億元, 河口村水庫工程在全國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首個通過竣工驗收并獲得中國建設工程“魯班獎”,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100%動態達標……
“十三五”期間,河南水利工作只爭朝夕、足音鏗鏘。水利事業與民生同頻,與時代共振,成就了一段不平凡的征程。
四水同治 實施興水新戰略
河南地跨長江、淮河、黃河、海河四大流域,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決定了河南具有水旱災害頻繁、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等顯著特點。
根據實際, 河南提出高效利用水資源、系統修復水生態、綜合治理水環境、 科學防治水災害, 實施 “四水同治”,以實現節約集約、增加供給、連通水系、統籌治理、科學監管,支撐和保障河南高質量發展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尤其是近年來,河南深入分析治水主要矛盾轉化, 在傳承中創新,在探索中提升,在實踐中升華,不斷調整治水理念,“四水同治”被河南省委、省政府列為全省重要戰略。
河南實施“四水同治”的做法,受到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通報表揚,成為國務院辦公廳向水利部推薦的兩個典型經驗之一。
2019年9月18日, 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“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的偉大號召,擘畫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,刻下治黃史上新的里程碑。
嘹亮號響,大河激蕩。前所未有的定位,開辟了治黃全新視野,開啟了大江大河的“大治時代”,激發了河南水利發展的新活力。
黃河是河南最大的過境水資源,是中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,也是建設“生態河南”的重要保障。
2021年年初,河南糧食產量數據發布,2020年總產量1 365.16億斤,連續15年超千億斤,“糧倉” 更滿更高。糧食生產,命脈在水利,引黃灌溉為河南糧食高產奠定了堅實基礎。黃河,靜靜滋潤著河南這個人口大省, 保障著河南糧食安全。
在溫縣子夏湖邊,市民漫步談笑,感受著黃河水帶給他們的幸福生活;小浪底北岸(濟源)灌區一期工程試充水運行,濟源徹底告別“守著黃河沒水用”的歷史;三門峽市構筑沿黃生態屏障, 成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棲息地和觀賞區之一……
借助毗鄰黃河的優勢,河南沿黃各地相繼啟動黃河水生態戰略,科學編制城市生態水系規劃,加大水系生態修復力度, 加快城區水系貫通,逐步恢復城市河流生態功能,致力打造河暢水清、岸潔景美、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。
“河南省水利系統深入貫徹落實踐行總基調,堅持‘四水同治’,全力推進水利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, 水利事業呈現出好的趨勢、好的態勢、好的氣勢,有力地支撐和保障了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。 ”河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劉正才說。
補齊短板 助力幸福新生活
隨著甘甜的自來水流入南蒲街道夾堤村農民家中, 河南省長垣市農村飲水安全殲滅高氟水、苦咸水、污染水的戰役,于2019年11月宣告勝利。
聚焦飲水安全短板。 “十三五”以來, 河南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,截至2020年6月底,全省實現了任務清零、問題清零、貧困人口飲水安全百分之百動態達標的目標。
全省共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1 119處,集中供水人口7 600萬人,超額完成了全國“十三五”規劃農村集中供水率目標, 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全部達標,實現了由“喝上水”到“喝好水”的轉變。
河南省水利廳探索“規模化、市場化、水源地表化、城鄉一體化”的農村供水“四化”新路徑,在濮陽市進行試點,取得積極成效。2020年11月29日,受到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通報表揚。
決戰決勝,助力脫貧。河南省水利廳先后派駐四任第一書記到范縣王樓鎮東張村,投資2 400萬元對多年廢棄的河塘進行集中連片打造, 共同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。 “水韻康莊、柳溪小鎮”, 村口墻上遒勁有力的8個大字,道出了村子5年來的變化。
河南省水利廳每年安排投資計劃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,“十三五”期間累計向貧困地區安排投資248.89億元,落實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資金94.08億元, 受益人口共計2 418.16萬人。
同時,河南全面貫徹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,水庫移民收入穩步增長。2019年全省水庫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5年增長5 000余元。
2020年10月26日, 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成功實現截流。該工程是河南省實施“四水同治”首批推進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,建成后, 將進一步完善沿淮革命老區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, 解決沿淮103萬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,惠及35.7萬畝灌溉面積,還能有效涵養水源,改善流域生態環境。
蓄滯洪區、骨干河道治理、中小河流治理、病險水庫(水閘)除險加固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防洪影響處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實施, 使得防洪減災能力明顯提升。
大中小水源、水系連通、引黃調蓄等工程建設, 使得水資源配置體系進一步完善。
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、農田水利、水土保持、農村水電、水文基礎設施建設等任務, 使得農村水利基礎進一步夯實……
“以提升支撐保障能力為導向,以工程補短板為重點, 河南省加快完善全省水利基礎設施網絡, 水網體系加快完善。”河南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說,“‘十三五’時期,河南省水利投資達1 736億元,規模再創新高。前坪水庫、出山店水庫拔地而起,列入河南省‘四水同治’首批推進的引江濟淮工程(河南段)等‘十大水利工程’已開工9項。 ”
強化監管 開源節流新探索
2020年12月2日起,河南省新修訂的 《農業與農村生活用水定額》《工業與城鎮生活用水定額》 兩個地方標準開始施行。
其中,《農業與農村生活用水定額》與原定額相比實用性更強,在區域適用度上更加合理,如小麥在南陽、豫東、豫北的新定額從南至北依次提高;《工業與城鎮生活用水定額》中新用水定額標準的實施可以促進各行業節水減排防污,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,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
在“十六字”治水思路中,“節水優先”擺在首位,河南水資源開發利用進入以量定需、 嚴格管控的新時期。 目前, 河南持續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和水效領跑者活動, 開展水利行業節水機關建設,示范引領節水新風尚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河南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, 深入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, 鄭州市等5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先后通過驗收, 命名洛陽孟津縣等72個縣(市、區)為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市、區)。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至0.616, 萬元GDP用水量下降至32.1立方米,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4.5立方米。
2020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6周年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南水北調累計向河南供水超過117.91億立方米,受益人口2 300多萬人, 丹江水潤澤中原。
以節水優先為遵循,河南致力于管好水資源。通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,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,積極開展飲用水水源地表化試點工作。
下一步, 河南將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效益,實施鄭開同城、駐馬店等地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建設,同時,加快推進“丹江水進農村”,選取在濮陽、平頂山2個省轄市,以及21個縣,推行地表水源置換工作, 擴大南水北調受水區,提高供水保障率,讓更多的城鄉居民喝上優質的丹江水。
“全省水利系統以總基調為指導,全面加強行業監督管理。 ”孫運鋒說,“農村飲水安全實現100%全覆蓋、群眾飲用水100%全流程監管;河道采砂由無序轉向規范; 全省水利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連續兩年全覆蓋,實現了從‘被動查’到‘主動管’的轉變;連續5年保持‘零事故、零死亡’的安全生產態勢,2017年以來連續3年被河南省安委會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;水利發展資金、中央水庫移民扶持基金績效評價連續三年被財政部、水利部評為優秀等次;水利建設質量考核連續5年獲得A等, 位居全國前列。”
生態和諧 興利除害新畫卷
2020年7月的豫南, 連遭多輪強降雨。7月18日10時起,河南省水利廳先后啟動水旱災害防御Ⅳ級、Ⅲ級、Ⅱ級應急響應,并組建臨時黨支部,靠前指揮,全力抗洪。7月21日,固始縣豐港鄉潘莊村史灌河右堤發生重大管涌險情,后發展成洞穿。河南省水利廳迅速抽調精兵強將緊急馳援, 連續奮戰54小時, 成功保住了史灌河大堤,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。
2016年“7·19”強降雨、2018年“溫比亞”臺風、2020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得以成功抵御……“十三五”期間,河南省有效抗御60次較強降水過程和10多次明顯旱情,將洪澇干旱損失降到了最低,實現防洪減災效益212.9億元、抗旱減災效益182億元。
尤其是2020年河南省成功應對淮河流域性大洪水的做法, 得到了水利部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充分肯定,水利部部長鄂竟平、 河南省省長尹弘作出批示, 水利部辦公廳在全國范圍內給予通報表揚。
白鷺盤旋湖面、野鴨游弋水中,行人踏著彩色步道環湖而行, 這是筆者前不久在駐馬店市新蔡縣東湖看到的場景。 汝河、小洪河在新蔡交匯,歷史上,這里曾被戲稱為“洪水招待所”。
為變“水患”為“水利”,近年來,新蔡縣投資實施了“五湖四帶”生態水系建設工程,通過整治水塘、魚塘、沼澤洼地等,建設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湖泊,以沿河的四個景觀帶連通,環繞城區總長49.2公里,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好去處。
近年來, 河南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,城市品位得以提升,人居環境得以改善, 城市居民充分體驗獲得感和幸福感。 通過推廣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經驗, 實施鄉村河塘清淤整治試點,助推以水潤城、美麗鄉村建設。
河南通過統籌域內水資源, 科學配置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用水。 推進河湖水系連通,加大生態流量調度,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完成生態補水23.67億立方米,河湖孕育了新生機。
河湖長制從“有名”向“有實”邁進,河湖監管取得突破。19位省級河湖長開展巡河調研41次,示范帶動全省各級河湖長巡河194萬余次。推廣“河長﹢檢察長”“河長﹢警長”機制,推行上下級河湖長“三個清單”交辦機制,推進衛星、無人機、監控、人工“天空地人”一體化監督機制,水環境得到全面改善。
用汗水澆灌收獲, 以實干篤定前行。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開局之年, 也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,謀劃實施好水利工作至關重要。
展望“十四五”,劉正才說:“要緊扣治水主要矛盾變化, 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底線, 把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上線, 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,著力構建‘一縱三橫’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,建設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先行區,進一步提升水治理能力,滿足人民群眾對防洪保安全、優質水資源、健康水生態、宜居水環境、先進水文化的需求,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, 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提供水安全保障。”